11月28日上午,工业大数据系统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清华大学信息科技大楼1-315会议室举行。这是实验室成立以来,建设工业领域大数据技术创新研究平台的又一里程碑事件。
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孙家广院士主持了本次会议。北京市科委电装处曹岗处长代表市科委出席了会议并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北京市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最新方针政策和举措。首先,在北京市委的领导下,市科委持续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和体制,新设了若干市级的研发机构。希望将工业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变成一个北京市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的平台,变成北京市运用工业互联网发展、支持企业与国际合作的综合支撑平台。未来重点支持包括底层芯片技术、智能算法等研究工作,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实验室主任、孙家广院士主持会议
曹岗处长致辞 甄树宁主任致谢
清华大学科研院机构办甄树宁主任代表学校科研院对北京市给予清华大学的支持表示了感谢,并对与会专家指导重点实验室的工作表示了感谢。为更好的开展实验室的工作,学术委员会研究决定增补两位工业大数据领域的资审专家作为新的委员,一是现任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执委安筱鹏,一是软件学院访问教授郭朝晖,孙家广主任为两位颁发了聘书。
孙家广院士为安筱鹏、郭朝晖委员颁发聘书
会上,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王建民、化工系系主任赵劲松、气候院副院长李政代表工业大数据系统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发布实验室的最新成果。化工系团队的《石油化工智能制造》著作由化学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软件学院的“清华数为”物联网数据库IoTDB软件被Apache基金会代表的Apache软件开源社区全票通过接受为开源孵化项目,这是国内高校独立研发软件的首例;以及能源与动力系在电厂检测、航空发动机总体性能检测预测、气候变化研究院在计量碳排放数据等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
王建民、赵劲松、李政代表实验室汇报工作进展与成果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陈丙珍院士在聆听实验室工作汇报后,首先肯定了实验室的工作进展,同时指出实验室未来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努力的方向。她说,在工业大数据领域的研究与探索在基础理论上的突破是非常有挑战的,需要解决流程工业中非线性特征的建模等问题,需要优质的数据,适用的模型于高效的算法,使得化工数据分析过程在企业的真实数据集上能够收敛。
实验室副主任、陈丙珍院士发言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何存富肯定了实验室工作方向正是能源装备领域亟需的。例如,在风电领域,为实现全天候的风机监测,已经为风机转配了监测主轴的装置,但是监测到的数据还有待真正的发挥作用,实验室建设中的平台为这一现状的改善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安筱鹏委员建议实验室为公家在工业大数据及工业互联网相关国家政策及重大决策发挥更多作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晖委员表示实验室研发的“清华数为”平台率先走上开源软件之路,信通院将通过加入开源项目社区,与实验室开展技术合作。北京市遥感信息研究所江碧涛委员提到,目前遥感数据采集系统已经非常发达,数据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大数据技术对于天基探测行业来讲,有着迫切需求。如何让这些数据发挥作用,支持国家的重要决策,期待能够通过参与实验室的工作,了解实验室的最新的技术成果,并尽快转化到工作当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华电国际山东公司黄鹏委员谈到,发电企业对大数据的现实需求是“小前台”、“大后方”、“傻瓜式”的可操作系统平台。在工业应用中的一小步步,都能解决很大的问题。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孙彦广副院长提出了数据与人类专家知识采集与积累相融合时遇到的一些困惑,希望实验室在后续研究中给予关注,并提供跨界交叉知识的采集和融合方案。
工业大数据系统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开展工业大数据技术创新,努力推进工业大数据系统与应用研究成果开放共享,加强工业大数据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加速实验室研究成果的开放共享与技术转化,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促进工业大数据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业大数据系统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召开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总结了一年来的工作成果,分享工业大数据应用实践经验,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工作部署。
尤政副校长在总结发言中对与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他说,大数据是典型的需要跨学科交叉的领域,一定要把基础打好,把基础软件做好,希望实验室在孙院士的带领下为国家大数据产业打好基础并做出重要贡献。
学术委员会成员合影(左起:黄鹏、甄树宁、靳其兵、赵劲松、孙彦广、李政、王建民、尤政、孙家广、陈丙珍、江碧涛、安筱鹏、余晓晖、郭朝晖、何存富、李剑锋)